焦点简讯:「驻村·助村」长顺县李衡:变的是“战场”,不变的是担当
他出身于行伍,却穿梭在村庄阡陌间;他就职于公安,却对村里的情况如数家珍……他叫李衡,是一名退伍军人,从战士到干警再到驻村“第一书记”,变换的是“战场”,不变的是扎实的作风和赤诚的担当。2021年5月,他向组织请缨“出战”驻村,成为广顺镇鼠场村的驻村“第一书记”;2023年,在新一轮的驻村工作轮换中,他再次向组织提出申请,主动“留下来”,只为兑现“我就想多为群众办点实事”的承诺。
既是“排头兵”,更是“领头雁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之前的鼠场村,村支“两委”班子长期存在着年龄偏大、整体能力偏弱,组织力号召力不强等问题,严重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质量。如何发挥第一书记的作用,扭转村委会运转效率低下现状,成为摆在李衡面前的现实问题。找准“症结”后,他果断从党建引领、强化党支部战斗力入手,带头开启了整顿系统工程。
李衡参加基层党组织建设
带头抓理论学习,打开工作思路。他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,通过“三会一课”、主题党日活动、工作例会等多形式,学习上级最新工作要求和文件精神;完善村委各项规章制度5个,进一步规范工作规程,确保工作“按制度办事”。
带头抓党员队伍建设,加大党员中大学生、退役军人和致富带头人等骨干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力度;通过多次走访动员,1名有工作经历的年轻党员回村发展,并按程序选举充实村委班子。同时,吸纳培养2名后备干部,为村级后继发展提供人才支撑。通过换届选举,现在的村支“两委”班子平均年龄38岁,学历均在大专以上。
带头抓纪律作风建设,他坚持“严”的标准和“铁”的纪律管干部,外出请假报备、事后回应报告成为工作的常态。“我是军人出身,遵守好纪律是最基本的要求,我们作为党和国家的干部,遵规守纪也是最基本的要求,以后我要带头,遵守好工作纪律。”他这样说也这样做。
脚上“沾满泥”,心中“装满情”
“各位父老乡亲,我是刚来的驻村第一书记小李,家是摆所的,细算起来,可能与大家都有点‘沾亲带故’的关系,组织派我来这里工作,我也算是‘走亲戚’了,但目前我对鼠场村的情况还不是很熟悉,在以后的工作中,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们的工作,有什么问题都可以来找我,如果有需要,大家记一下我的电话号码……”刚到鼠场村驻村时,李衡就在召开群众会之机,向当地的群众报到问好、自报家门。为今后顺利开展工作,先与群众打了个“照面”。
李衡(又一)到田间地头调查民意
鼠场村位于广顺镇的西南部,全村有475户1989人。为尽快摸清帮扶对象的实际情况,他经常主动找当地干部进行谈心,一有空就拉上村干部入户走访调研,了解村情民情。“今天我们要先去拜访村里的老党员户、离任村干部和威望较高的‘寨老’,从他们那里更能了解到村里面的更多情况”。在下组走访中,他这样交代领路的干部。
为了能够真切掌握网格情况,更好地指导队员们开展好工作,他主动包保了鼠场村最大的网格——摆机哨组,由于网格体量大、情况复杂,有时为了能够与群众取得联系、获得信息,他经常深入田头地埂,一边收集信息,一边向村民请教农业知识。“虽然我也来自农村,但这样的栽种方式确实少见,真是让我长见识了!”在与田间与农户交谈时,他发出这样的感叹。
到村不到2个月,他走遍了全村200户脱贫户。致贫原因、家庭发展现状、未来需求等关键信息,密密麻麻地详细记在本子上,光是记录这些基础信息,就用了好几个笔记本;不到半年,他的脚步就走遍了全村的每家每户。从一开始的与群众见面“两相觑”,到后来村民一见到他就招呼“来家坐”,都源于他与各家各户的真诚沟通、详细了解。现在村民遇到什么问题都主动找他反映,他也乐此不疲地帮助解决。
种好“摇钱树”,群众“共致富”
为使鼠场村实现产业升级,村民能获得长期稳定收入,他因地制宜,结合村情实际谋划产业,借助当地优质自然资源,带领群众发展2个400亩以上的烤烟、辣椒等农业生产基地。“我们通过公司+合作社+农户方式,发展烤烟、辣椒种植,这种模式能够带动当地105名群众的就业,按照每天100元计算,做得长的群众,单就在我们这个基地里务工,一年就有26000元的收入,同时还能照顾好家庭。”
李衡组织召开猕猴桃种植群众会
如何让农民利用当地资源积极创富,他边探索边“做给大家看”。作为“姜二代”,他看好生姜产业的持久性及市场前景,目睹了很多外村人利用鼠场村的土地和人力资源发展生姜产业后,“为什么我们不自己种呢?”经了解发现,原来大部分群众是“我们不会,所以不敢”。得到了这个答案,他说:“没有实践,就没有发言权。那就从我做起吧!把技术掌握到手里,再来教大家怎么做,即使亏,也是亏在我身上。”2023年,他利用业余时间,在鼠场村种起了近20亩生姜。为了真正学到技术,他每天上班前下班后,都要到姜地里劳作一番。他的一点一滴群众都看在眼里,群众都说:“李书记是我见到的最接地气的干部,明年我也要跟着李书记种姜”。
此外,他还积极探索创新猕猴桃种植返租倒包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,有效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。在鼠场村种植的1500亩猕猴桃,成了“一村一业”的标志性产业。他在任职“第一书记”的两年时间里,带着村支“两委”和果农到贵阳修文县学习猕猴桃种植技术,聘请技术人员不同时间段到鼠场村指导群众施肥、剪枝、嫁接等,大大提高了群众种植的积极性。2022年,猕猴桃产量就达到10万斤,销售收入达40万元。然而,受疫情影响,销路成了大问题,如何把猕猴桃卖出去?李衡绞尽脑汁、带领村支“两委”东奔西走,最终在镇党委的大力支持下,与县内各事业单位达成“单位员工内购”模式,滞销的5万斤猕猴桃全部卖出,销售额达20万元。“带种代售”模式大大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,纷纷加入种植猕猴桃的队伍。2023年,鼠场村1500亩猕猴桃全部返租倒包。
李衡(右)同种植户交流种植猕猴桃种植技术
产业要做大做强,“人”才是关键要素,对此,他在选优配强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上可没花心思。在综合考虑下,他将本村致富带头人、产业大户等关键“人物”吸纳到合作社中来,发挥其特长带动产业发展,一改鼠场村产业发展“单兵作战”模式,“群体作战”大大提高了产业发展的整体效能。“以前我们都是各种各的,一遇到冰雹、洪涝等天灾,收成就不保证了,李书记动员我们加入合作社后,不仅给我们提供专业的技术培训和指导,还给我们买了保险,即便遇到天灾,也能够‘旱涝保收’,极大增强了我们发展产业的信心”,种植大户胡永辉说道。
抓好“微治理”,打造“美丽村”
他主动发挥公安部门的优势,积极开展乡村治理,在与村支“两委”商议后,通过召开群众大会,规划本村“点、线、面”环境卫生整治提升实施方案。以村委会驻地为“点”,重点治理街面停车乱、摆摊乱、环境脏乱现象;以产业路为“线”,着力提升寨容寨貌、产业形象,争做先行示范区;以全村环境整体提升为“面”,重点治理生活污水乱排、生活垃圾乱倒现象。通过“点”“线”“面”里立体化整治,全村的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。
李衡带领群众开展乡村治理
治理是否有效长久,关键要打通群众“思想关”。通过各种会议、标语、微信、广播等形式进行全面宣传,把治理的重要意义向群众说清道明,争取更多的人参与进来,他坚持把“四共机制”与“五治融合”乡村治理模式有机结合起来,依托“组管委”建强“四支队伍”,做好农村红白喜事服务、农村环境卫生监督、农 村矛盾纠纷调解等服务事项;持续开展“听党话、感党恩、跟党走”感恩教育活动和“好媳妇、好婆婆”“文明家庭户”创建评选等活动,激发群众的“内生动力”。近两年来,累计开展各类活动24场次,有效化解矛盾纠纷16件次。
“以前,哪家有点矛盾纠纷就闹得不可开交,现在,在村里面这些领导的开导下,大家的思想都开明了,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你让一点我让一点就过去了,再说事情闹开去,脸上也不光彩。”村民黄德学说。
近年来的鼠场村,无论是群众面貌、产业格局还是村容村貌都得到了全面的提质,李衡书记求真务实的作风,也在群众中好评如潮,在未来,还有更多的希望等着他……
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梁晓琳
编辑 陈杨
二审 卢泰铭
三审 张发扬